(相關資料圖)

晝夜節律由大腦主生物鐘協調控制,其核心為生物鐘基因及其蛋白間的負反饋產生周期為24小時的分子節律。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維持晝夜節律的新型電信號及其神經機制。相關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的標題為“An extra-clock ultradian brain oscillator sustains circadian timekeeping”。

科研團隊通過果蠅大腦時鐘神經元的多電極膜片鉗記錄技術,觀察到時鐘神經元在全腦范圍內產生同步的節律性電位發放,該同步發放依賴于主生物鐘外部的突觸輸入。通過大規模篩選上萬種果蠅品系,發現該節律性電活動來自于一小群自發振蕩的神經元(xCEO)。研究發現大腦主生物鐘自身并不足以維持晝夜節律,而要通過整合xCEO的內源性腦振蕩輸入和自身分子鐘所調控的膜電位變化共同決定晝夜節律性的電活動輸出。

該研究揭示了一種維持晝夜節律的新型電信號及其神經機制,更新了領域內對生物節律的認識,為研究大腦振蕩神經信號的產生及其功能提供了新途徑。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5506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 Advances》期刊,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和立場,僅供參考。